热塑性弹性体制品起皮分层问题的“三点式”分析
在注塑行业生产中,热塑性弹性体制品常出现起皮与分层现象。针对这一问题,业内常用“三点式”分析法,即从材料、模具、注塑工艺三方面进行剖析。
一、材料源头分析
热塑性弹性体多为共混物,如PP/SEBS、PP/EPDM等,这类共混物更易发生起皮/分层。不同材料间的相容性差异是关键因素,例如TPU/SEBS、TPEE/SEBS、TPU/EPDM体系,即便添加了相容剂,因TPU与SEBS或EPDM相容性差异大,仍会导致制品分层。分子结构相似但分子量差异大,或熔点/软化点差异大的材料,粘度差异大,塑化流动时不同步,也易造成不相容和起皮/分层。此外,材料的包覆能力也很重要,包覆能力强的聚合物能容纳更多不同聚合物,减少起皮分层风险。
二、模具的影响分析
模具的浇口和型腔设计对注塑有重要影响,涉及熔体破裂和流动分布不均两个概念。
熔体破裂:高分子材料在挤出、注射成型时,剪切速率或应力增加到一定值,挤出物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结节、扭曲等,甚至断裂,即“熔体破裂”。模具型腔、浇口设计错误会强化此现象,如浇口尺寸过小,会导致熔体过度剪切,产品表面起皮,这种起皮较轻微。解决方案是浇口尺寸设计合理,模具型腔设计避免突然变化。
流动分布不均:高分子流体包裹填料在浇口、型腔流动,流动性好的聚合物更贴近模具表面,主导聚合物裹挟非主导聚合物流动,固化慢的聚合物流动更远,这些因素造成材料各组分在型腔中分布不均,导致起皮现象较严重,甚至能撕下一整张皮。此问题与模具设计关系不大,更多要考虑材料相容性。
三、注塑工艺分析
通过注塑工艺解决起皮/分层现象最为快捷,但严重分层现象无法仅靠注塑工艺调整解决。对于熔体破裂造成的起皮,可采取提高注塑温度和模具温度,提高材料流动性,降低注塑压力和速度,减少材料熔体在浇口或型腔突变位置的过高剪切力;同时避免材料冷却过快,防止固化与未完全固化材料间缺乏融合。另外,浇口处形成的圆形凹坑或光斑,类似起皮,通常由过度保压引起,因热塑性弹性体较软,保压会进一步推进材料,导致后续熔体与已固化材料融合不佳。
相关资讯
同类文章排行
- 热塑性弹性体制品起皮分层问题的“三点式”分析
- 一文读懂热塑性弹体:特性、用途全解析,塑伯邀您咨询!
- 热塑性TPE弹性体与EPDM橡胶全解析:性能、工艺、成本大比拼
- TPE(TPR)材料性能剖析:韧性、弹性、耐磨性短板及成因
- 热塑性弹性体(TPR、TPE):特性、优势与行业变革新势力
- 义乌玩具 TPE/TPR 喷油全攻略:问题剖析与解决之道
- 《防毒面具软胶选材揭秘:硅胶与TPE凭何成主流,优势各在哪?》
- 《揭秘医疗脚轮“环保无声”奥秘,对比TPE、TPR、TPU脚轮料特性》
- 《中国这款独特自行车:TPE轮胎免充气,环保轻量且性能优》
- 《成人用品材料大揭秘:PVC、硅胶与TPE优劣对比,TPE凭性能优势崛起》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